相关资讯

全面复盘“四渡赤水”:不是蒋介石不会打仗,实在是毛主席太厉害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6:11    点击次数:96

1960年的时候,英国的大元帅蒙哥马利来中国访问,他大力赞扬了毛主席领导的那三大战役,说它们能和全球任何一场大战役相提并论。但毛主席却谦虚地说,“四渡赤水”那场战斗才是他最自豪的杰作。

说起“四渡赤水”这场战役,那可是毛主席带着红军扭转乾坤的一招妙棋,也是他灵活机动打仗思路的一次大展身手。现在回头瞧瞧那段辉煌的日子,你怎么夸它都不为过。

说实话,那时候的情况真挺难的,特别是想想“四渡赤水”那会儿的事儿,你就会明白,这场仗简直就是命悬一线啊。

那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斗呢?为啥毛主席会夸它是他军事指挥上的“精彩一招”?

【艰难困苦的时期】

瞧瞧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,从瑞金一路到陕北,他们可不是直直往北冲的。先是往西边绕了个大弯,后来又掉头往北走。说到遵义这个地方,他们可是在那里绕了好大一个圈子,走了不少冤枉路呢。

把行军的路线用线连起来看,遵义之后的路程,感觉就像是个弯弯曲曲的“疙瘩”。这个“疙瘩”啊,就是四渡赤水那时候形成的。

大家心里头可能会嘀咕,为啥四渡赤水那么曲折,老是在那儿绕来绕去?要解开这个谜团,咱们得聊聊遵义会议之后的那些事儿。

遵义会议有多重要,大家都知道。在那次会议上,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又被大家认可了。换了新的领导班子后,党和军队的政策也跟着变了变。

那时候,咱们红军吃了不少亏,主力部队就剩下三万来号人了。大家伙儿还记得清清楚楚,毛主席带着咱们前三次打退敌人围剿,那胜利的滋味儿还在心头呢。

在好多事情凑到一块儿的情况下,大家对毛主席重新拿回指挥权那是相当有信心。大伙儿都盼着他能领着大伙儿走出难关,把危险变成平安。

讲真,那时候的形势跟之前三次反“围剿”真没法比。咱们没了内部的优势,想搞点情报信息难上加难,招人入伍也是个大问题,大伙儿的斗志都不如以前了。

对毛主席而言,这次他要面临的挑战可不小,头一回在没有后勤帮忙的情况下,指挥大军到处打仗。

虽说1929年红四军离开井冈山时有过类似的遭遇,但毛主席那会儿并没亲自上阵指挥。再加上那时候战略转移,蒋介石追得也不那么急,部队人数也不算多。所以,咱们党和军队在这块儿能借鉴的经验,真是少之又少。

遵义会议过后,咱们军队的处境挺艰难的。蒋介石那边有大约40万大军,装备精良,吃得饱饱的。可咱们中央红军呢,只有3万多人,后勤跟不上,重型武器更是少之又少,几乎没有。

最关键的是,咱们部队老是得边走边打,老得赶路,真的很被动。而敌军呢,他们倒是悠闲,就等着咱们送上门,到处设伏拦截,完全掌握了主动。

说真的,两边的军事实力那真是差得太远了,简直就是天壤之别。

有人曾说,毛主席那时候可真是“在风雨飘摇中接过大旗,在队伍低谷时担起重任”。那时候,大家伙儿对中央红军的未来都不抱啥希望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四渡赤水是因为战场形势变化太快,不得已才采取的灵活战术。很多人不太愿意把四渡赤水说成是一场战役,主要就是因为它没有那种从头到尾都明确固定的作战计划。

【四渡赤水】

说实话,四渡赤水这一战,里头既有打赢的高兴事儿,也有没打好该吸取的教训。一开始,它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顺利,反而是出乎意料的。战斗刚打响没多久,我们就收到了打了败仗的消息。

土城那一仗,真是打得挺惨的。有人可能会想,失败有啥好提的,最后赢了不就得了嘛。

不过,毛主席心里跟明镜似的,他是咱们的大当家,明白要想找到赢的法子,得先好好琢磨琢磨为啥会输。

土城那一仗吃了亏,中央红军这才决定往西边走,也因此有了第一次紧急渡过赤水的行动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最重要的是要摆脱险境。因此,军委很快就下了决定,让士兵们别带太多东西,赶紧过了赤水河,进入川南地区。

得弄明白,改变行军方向,并不是说军委就不打算过长江了。是因为红一、二师在往前推进和攻打城市时碰到了难题,我们才调整了战术,往云南那边走。这样一来,才有了后面的“扎西整编”。

扎西回忆起来,土城那一仗真的挺惨,红军大概死了伤了四千多人。这次损失,可以说是除了湘江战役外,最严重的一次了。

这次重组不是简单的人数缩减,尽管后来增援了三千新兵,但仍旧没法建立起师一级的队伍。领导层不得不一级级往下兼任,不少原来的骨干都被调到了前线连队。那时候,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。

扎西那边在整编时,咱们军委开了个会,毛主席在会上把土城那仗的经验教训给捋了捋,说白了就是三大问题:一是对敌人情况没摸透,二是咱们自己太大意,三是兵力没集中,太散了。

同时,我们党也搞起了思想教育工作,让那些营长和科长以上的干部们,又重新学了一遍遵义会议的精神。这样一来,军队里的干部们思想就统一了。

为了扭转从一渡赤水开始的不利形势,这一连串的举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。

二渡赤水是四次战斗中最让人激动的一次。那时候,川军和滇军的主力正往扎西逼近,打算把红军包围起来。中央红军见状,立马从云南撤了出来,又一次渡过赤水,回到了黔北地区。

在敌军还没挪窝的时候,中央红军迅速出手,占领了桐梓、娄山关、遵义这些地方,还抓了差不多三千个敌军俘虏,收缴了两千多把枪。

这次可真是咱们长征路上的头一回大胜,说起来,也是自打五次反“围剿”以来,咱们赢得最漂亮的一仗。

这场胜利,让敌人的计划全乱了套,咱们军队一下子就掌握了主动。而且,这也让毛主席他们的领导地位更加稳固了,一个新的领导核心正在慢慢建立起来。

那时候,“三人军事小组”顺势成立,它不光让战斗时的指挥更加顺畅,也显示出了各级领导对毛主席军事领导能力的高度认可和支持。

不过,就在大家欢庆胜利、士气高涨的时候,高层指挥者里头,有些人和领导干部急着想再立新功,开始显得有些急躁。这种心态,最后让鲁班场那仗打得对我们很不利。

鲁班场那场仗打得挺惨烈。那时候,红军把主要兵力都集中起来,去攻打鲁班场里敌军死守的硬骨头阵地,这么做其实有点冒险。

开战前,周浑元敌军的两个师早就在那儿筑好了野战防御,休息了整整四天,他们补给得满满当当的。

虽然我们军队拿下了一些城镇,可武器装备没跟上,士兵们也因为连续作战累得不轻。不过,大伙儿都被前面的胜利冲昏了头,没太注意到咱们当时的这些困难。尽管如此,我军还是顶住了压力,继续前行。

所以,当我军开始全面进攻时,敌人喊来了飞机帮忙挡子弹,导致我军伤亡惨重,一整天都没能拿下那个地方。再加上,敌人的一个师增援部队及时出现,让我军的情况变得非常危险。

最后,我们迎来了第三次过河,又一次踏进了川南的地界。说实在的,这第三次过赤水和第一次比起来,大同小异。

事情是这样的,因为打仗打得不顺,主动权没了,只好撤退,然后渡过赤水河,去找新的出路。

后来,我军发出了一个叫做《四度赤水河行动方案》的通知,让我们“悄悄、快速、果断地趁敌人没防备时往东去”。这次是要到赤水的东边去。这也是整个“四渡赤水”里头最关键的一步。

那时候,四川、云南的军队和中央军眼看就要把我军包围起来了,军委赶紧下令,让我们部队悄悄再过一次赤水河,打个他们措手不及,然后往东回到黔北地区。

这个抉择,瞬间让我军摆脱了敌人的重重包围,给我们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,也为掌握战场主动权打下了基础。

红军快速往南挺进,接着在马鬃岭、长干山和枫香坝这些地方,用假装攻打、引敌人上钩等战术,成功冲破了敌人的防线,离乌江越来越近了。

我军大部队成功渡过乌江后,就在赤水河周边灵活转移,打游击战,最后成功甩掉了追在后面的几十万敌军,又把战场的控制权夺了回来。反观敌军,他们还被困在乌江北边,到处找红军的影子呢。

随后,红军开进了云南,他们渡过金沙江,进入四川,最后顺利地与红四方面军碰了头。

四渡赤水后,咱们军队成功甩掉了蒋介石的追兵,取得了战略大转移路上最关键的一场大胜。

【会理会议的召开】

咱们现在把眼光放长远点,说说整个四渡赤水的事儿。那时候,大多数人注意到的,是战略方向和行动目标老在变,还有那让人摸不透的行军路线。

过完乌江,咱们部队人数少了很多,又没法及时补上,最后就剩两万来人了。

因为走的路线实在太长,有五六千公里呢,咱们离原来的根据地就越来越远了。而且,新的地方还没能建起来作为新的苏区,这么大一支队伍,竟然连个能安稳休息的地方都找不到。

这些情况明摆着,没被胜利的高兴劲儿给盖住,反而有要闹大的苗头。毛主席瞅见这状况,就在会理地方开了个会。

在会议上,毛主席听了大家的牢骚后,耐心地解释了为啥得绕点远路、多走几步,还讲明了为啥采用流动作战的策略。

会理会议后,大家明确了红军接下来的行动路线。

不论是考虑整体情况、团队凝聚力,还是为了让大家想法一致、化解不满,会理会议大体上都做到了这些。从大局着想,它促进了团结;从思想认识上看,它统一了大家的想法;说到消除不满,它也基本达到了效果。

这更加证明了,毛主席亲自带头的“四渡赤水”策略确实高明。以毛主席为核心的新中央领导班子,成功应对了巨大的挑战,把党和红军从危机中拉了出来。而且,这事儿还大大增强了新领导班子的威信。

这就是为什么毛主席对“四渡赤水”这一行动特别看重的原因。